《异形》预测2亿飙至8亿,“科幻”如何挽救恐怖片市场

 2024-08-24 阅读:701 点赞:452

作者|刘祉鹬

暑期纳凉大作、科幻恐怖片《异形:夺命舰》(以下简称《异形》)上映不足一周票房已达3.6亿,连续6日拿下日票房冠军,票房预测从映前的2亿以下一路上涨到8亿 ,有望成为2017年以来卖得最好的恐怖片。

作为时隔6年再度引进的IP系列续作,《异形》一经上映就引发了不少关注。“大尺度无删减”“历代最恶心、最恐怖的一部”成为吸睛卖点,“异形吓坏8岁小孩家长投诉影城”的词条一度登上热搜榜第一。

从票房数据上看,以《异形》《生化危机》为代表的“科幻恐怖”一直都是内地恐怖片领域最卖座的一大分支。“异形”IP的名气、暑期档缺乏爆款纳凉产品的现状以及“家长举报”的争议共同促成了天时地利,而《异形》也靠着精湛的太空惊悚、科幻恐怖的塑造接住了这波热度。

数据源自猫眼

“科幻恐怖”——于“科幻”或许只是锦上添花,于“恐怖”却能成为市场救星。这种将科幻融入其他类型片的“科幻 ”电影如今并不少见,紧随恐怖片之后,喜剧片、爱情片等等也纷纷“蹭”上了科幻的大旗,走向软科幻的道路。

《异形:夺命舰》3天2亿,家长举报助推反向营销

8月16日,《异形:夺命舰》正式登录内地院线。仅仅过了不到一周,这部在海报上大字标注了“未成年人谨慎观看”的科幻恐怖片就突破了3.5亿票房,一跃成为2024年恐怖片/惊悚片票房冠军。

随着暑期档进入尾声,众多票房担当的热度渐渐走低,姗姗来迟的《异形》从上映第2日起便占据了日票房冠军,截至8月21日,平均每日票房占比在40%左右,连续多日超过了同一天上映的《重生》和《名侦探柯南:百万美元的五棱星》。

对于恐怖片来说,在内地卖到亿元级别是件相当罕见的事。作为一个相对小众的影片分支,恐怖片在内地市场的容量一直非常有限。从数量上看,最近5年内地每年在院线公映的恐怖片不超过30部,票房普遍不超过1000万,能被记住名字的屈指可数。

恐怖片通常会选在假期档或特殊节日期间上映,如五一档、暑期档,以及七夕节和中元节等节日。前者是为了在影院客流量提升的时间段刷存在感,后者则是主打节日应景和情侣消费,毕竟许多低成本国产恐怖片受制于成本和政策等因素,营销很是难做。

在七夕节之后、中元节之前上映的《异形》无疑也在争取节日效应和情侣的捧场。根据猫眼平台数据,《异形》想看用户画像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观众占45.6%,影厅内有许多结伴一同观看的年轻人。

上映第2日,#异形吓坏8岁小孩家长投诉影城#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该词条阅读量1.4亿,讨论量2.3万,许多关于《异形》的消息下方都有对这件事发表看法的网友。

随后,#异形太吓人了##异形 恶心#等其他“负面”词条也陆续登上热搜。然而这些热搜非但没有对《异形》造成多少不好的影响,反而反向促进了影片宣传。#异形吓坏8岁小孩家长投诉影城#等词条出现后,《异形》在猫眼平台陆续新增想看2.6万人。

的确,“吓人”似乎是对恐怖片的褒奖,而“家长举报文艺作品”一类新闻已是屡屡产生争议的老生常谈。词条营销引发网友各抒己见、纷纷站队,讨论度增加,也增加了影片的曝光量,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了《异形》。

“异形”系列一直以大尺度惊悚、恐怖著称,算上《异形:夺命舰》仅有3部引进了内地,且前两部都有所删减。得益于“异形”IP本身具有的一定知名度和引进时“一刀未剪”的诱惑,热搜词条的助力很快见效。

《异形》在豆瓣已有多达16.7万人评分,高赞热评有的是IP粉丝:“这个新作在我心中仅次于一二部”;有的是来试胆的路人观众:“买的是IMAX票,看的是指缝版”;也有不少网友在表示对未删减影片的支持——而《异形》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夏成功引进的“0删减大尺度恐怖片”案例,也跟它的题材“科幻恐怖”有很大关系。

“科幻 ”领头恐怖片市场,“软科幻”成喜剧众望所归

仅靠“吓到孩子被举报”吸引观众的视线是不够的,影片本身才是支撑起营销的重要杠杆,否则很容易高开低走。尤其是分类小众的恐怖电影,受众基础本就十分薄弱,除去少数IP粉丝和恐怖片爱好者,剩下的许多路人观众多是出于好奇或猎奇才会接触。

《异形》豆瓣开分7.7,猫眼和灯塔的票房预计都超过8亿,哔哩哔哩上影片相关的单个视频播放量最高达到151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不久前在七夕节上映的另一部恐怖片《加班惊魂》,票房至今没有突破400万。

数据源自猫眼

显然,恐怖片的窘境仍然存在,尤其是国产恐怖片,近几年只有一部由沈腾、岳云鹏、papi酱助阵的恐怖喜剧《妖铃铃》票房达到3.63亿;位列其下的《孤岛惊魂》(票房8891万)和《笔仙》(票房5809万)已经是10年前的作品,而且都面临差评如潮的处境。

由于恐怖片不能出现“鬼”,国产恐怖片又普遍贴近日韩恐怖片的惊吓套路,堆砌长发女鬼、恶童、诡异现象等元素,因此最后都需要借用幻觉、精神病、人为陷害来“强行解释”,频频被观众吐槽为毫无逻辑的烂片。

区别于传统恐怖片热衷的灵异、神秘、超自然,像《异形》这样的“科幻恐怖”,用科学幻想作为理论背景,把真实存在的宇宙、基因、互联网、心理学等常识摆在明面上,既在物质层面说明了惊悚的人事物出现的合理缘由,辅助完成叙事的合理性,又像给恐怖片包上了一层名为科学的棉布,无形中消解了一部分杀伤力,让更多的人拥有赏玩的胆量,扩大了受众。

“科幻恐怖”实际上是个历史悠久的概念,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就被认为是科幻恐怖的起源之一。而在电影领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科幻热后,就有了《异形》(1979)《怪形》(1982)《变蝇人》(1986)等大量经典科幻恐怖作品。

中国内地市场的科幻恐怖启蒙之作当属“生化危机”系列。《生化危机4:战神再生》是2000至2010年间大陆票房最高的恐怖片,获得了1.35亿票房,为中国观众带来了科幻恐怖这个新分支。恰好,2010年的《阿凡达》和《盗梦空间》将科幻电影的普及与推广抬到了新高度,“科幻”从此成为了大陆观众耳熟能详的电影标签。

2017年对内地恐怖片院线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生化危机”系列的收官之作《生化危机:终章》在这一年上映,票房飙到了11亿。同年,《异形:契约》也作为《普罗米修斯》(2012)之后的“异形”作品第二次与内地观众见面;不仅如此,还有另一部没有IP背景的科幻恐怖片《异星觉醒》成了黑马,排在《生化危机:终章》和《异形:契约》之后,斩获1.35亿票房——三者占据了2017年恐怖片票房排行榜的第1、3、4名。

此后,“科幻恐怖”这个冷门电影类别正式进入内地观众的视野,在院线拥有了一席之地。除了“移动迷宫”“生化危机”等IP系列之外,时不时还会出现几部独立影片加入竞争,如近两年上映的《隐形人》《梅根》等。2020、2022、2023年的内地恐怖片票房冠军都属于科幻恐怖;今年上半年也有同类型的《寂静之地:入侵日》,下半年若没有其他高票房大作的话,2024年的恐怖片桂冠大概也会交给《异形》。

增加受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科幻”还能解决大部分国产恐怖片一直以来最受观众诟病的逻辑难题——即恐怖片不能出现超自然现象。科幻恐怖中,既有《异形》《移动迷宫》这类大制作特效片,也有《迷雾》《隐形人》这类低成本以小博大的例子。在恐怖片普遍预算不高的情况下,像后两者这样将科学融入惊悚后对恐怖片进行新型塑造的方法非常值得国产恐怖片借鉴和参考。

对恐怖片来说,“科幻”能很好地为影片提供票房,除了得益于科学对恐怖元素的消解,也得益于科幻题材本身的国民度。近些年,利用“科幻 ”创造的复合型软科幻国产影片热度大增,尤其是以开心麻花、熊出没系列为代表的科幻喜剧:《疯狂的外星人》和《熊出没·逆转时空》的票房都在20亿以上,《独行月球》则达到了31亿。

诸如《流浪地球》的“硬科幻”制作门槛太高,而成本相对较低、剧情不需要多么硬核的“软科幻”更容易面世,《美人鱼》《太空旅客》等科幻爱情片和《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样的伪纪录片都属于软科幻的范畴。

“科幻 ”作品的百花齐放为多年来萎靡不振的国产恐怖片指出了一条新出路:抛开女鬼、恶童、老宅、镜子等翻不出新花样的老手段,把眼光放到太空、网络、视觉错觉、生物磁场……无数可供科学幻想发挥的元素上,借唯物的科技营造唯心的惊悚感,也许能探索出国产恐怖片——甚至是“中式科幻恐怖片”——的独特前景。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