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不断,徐峥到底哪儿逆了观众的意?

 2024-08-19 阅读:942 点赞:467

徐峥自编自导自演的《逆行人生》,讲述外卖员自己的故事,8月3日开始点映,9日全国公映,但此片的争议却在网上早早的发酵了。

“穷人掏钱,看富人演穷人”,“流量密码,拿底层人开涮”是在豆瓣“有用”率很高的短评。

其实国产电影涉及到现实阶层,工种和议题,甚至贫富差距的并不在少数。

一般电影的主演也都身份不菲,像未成名之前的张颂文那样捉襟见肘的,更是少数中的少数。

可为什么就单单是徐峥编导演的这部《逆行人生》,会产生这样“仇富”的舆论攻击呢?

《逆行人生》故事的各种“可能性”

比如徐峥之前的一部代表作《我不是药神》,也是讲底层苦难的,评论中的“不和谐音”却很少,可能是因为影片把制药公司简单的当成了“反派”,在片中承包了“仇富”的火力,从而避免波及到电影本身。

至于现阶段还在热映的《抓娃娃》,要是套用它的故事模板,用来讲《逆》的话,没准就会变成:一家电商公司的老板,为了培养好下一代吃苦耐劳的精神,于是假装自己是个送外卖的,而身边的那些外卖员都是演员,长年累月的配合演出,看着富二代出生时含着的银汤匙,被换成木头的,并在看起来很贫穷中长大,直到走上和他老爹当年一样的老路,受穷送外卖,然后成立电商……

而现在徐峥的这版《逆行人生》,其实讲的是中年程序员意外被裁,投了一大圈简历无人理,背负房贷,上有父亲重病药费,下有女儿高额学费,压力山大,于是不得不放下身段,还有肚腩,开始送外卖,“精英”的棱角不断被打磨,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外卖骑手,甚至还是“单王”的故事。

问题是,一个由程序员转行送外卖的,和另一些从一开始就送外卖的之间,除了磨合适应期的长短之外,两者还会有什么不同吗?至少从现在的电影版本里看,精英转外卖,不同并不多,最多就是把具体路况的经验,输入到一个自己开发的程序中,还对同行公开,但这只是一个非常小的情节点,实在是有点辜负徐峥演的这个人设,毕竟他一开始被裁时,公司所用的“算法”,还是当初他带领小组开发的。

程序员转行送外卖,开发了一个相关的程序,而其中具体路况的经验,是只能像片中角色大黑那样无偿提供吗?还是有更“公平”的合作模式?

要么换个更直截了当的问法,便是:徐峥是否有资格通过《逆行人生》这部电影,来“代表”外卖员这个群体,或阶层?

关键还在于送外卖这行的职业荣誉感缺失

“反派”在电影,特别是所谓走现实主义路线的电影中,是很难找的,几乎属于凤毛麟角的存在,拿着放大,显微镜都不一定能找到。上文提及,《我不是药神》里的主要反派是制药公司,不肯降价,为了继续研发,必须获取大量利润……

而在《逆行人生》中几乎是没有反派的,外卖员的“对手”既不是小区或公共场所的保安,也不是刁钻古怪的顾客,更不是苛刻机械的“算法”……

如果非要制造一个反派的话,那只能是自己,特别是徐峥扮演的前精英,身上有太多坏毛病,器质和气质上的,需要改变和修正,以今日之我打败昨日之我。

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在当下的电影环境里,《逆》实在不方便放大外卖员和保安之间的矛盾,和顾客间的纠纷也一样,而“算法”就更别提了,虽然主角是程序员出身,但想来无论他再怎么熟悉外卖员的工作和生活,都很难弄出一个既人性化,又有实效的新算法来,这样的平衡与尺度,可能要比电影的虚构与现实比例,还要更难把握。

而且话说回来,外卖员的工作强度,还有各种压力,在当下社会中其它行业那里,也很普遍,包括程序员,送外卖这行本身并不突出和特别……

而我个人对于这行,看完影片后,最大的感触还在于,虽然送外卖做得好的话,一个月也能赚一万多,但这行的职业荣誉感相对要差不少,也就是说,赚得再多,还是有一种被人轻视的感觉。

可能也类似电影这行本身,就算一部分“圈内人”先富起来了,但电影内外的方方面面,真的感觉会被人,或被己高看一眼吗?

所以徐峥老师如果想通过这片,来“代表”外卖员这行说话,倒也不是必须强化和保安,顾客间的矛盾,或者反过来,把眼皮底下的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不是非得设计一个更人性化,能被外卖员,顾客,还有公司都广泛接受的新算法,而是如何真正树立起外卖员这行的职业荣誉感来……

而在这一点上,《逆行人生》显然没有做到,甚至都没有去尝试,就跟片中辛芷蕾扮演的徐峥太太一角,用自己打鼓的手,去帮人洗脚的情节设计也似乎违背了本片的“初衷”。

而这种工作属性的歧视,不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或消除的话,那再多的苦难和悲情渲染,都只能是俯视的,而不存在真正的“代表”。

现实和“脑洞” 以及多元价值观

上文还提过虚构与现实的比例问题,在像《逆行人生》这样的现实主义电影里,一向也是个大难题,虚构过多,当然就容易失真,但要是虚构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就如同报告文学般的处理,那就会变得很无趣。

而现在的《逆行人生》,把主人公设计成之前是个程序员,但这一职业身份,和后来的外卖员之间,其实构不上很大的冲突,只能说聊胜于无,甚至都不如糖尿病,打胰岛素这个行为动作,在片中来得更让人有记忆点。

那不妨开个“脑洞”,如果徐峥演的男主角,之前不是坐办公室,带领小组搞程序开发的,而是坐在赛车里,在赛道里驰骋的,可能就好比《飞驰人生》系列里沈腾的角色,后来因为主客观的原因,他虎落平阳了,但没有去当驾校教练,而是去送外卖,本来以为凭他的驾车身手,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成为“单王”,但外卖这行,远远没有他想的这么简单……

如果是这么设计的话,至少在视觉,以及一些规则上,落魄赛车手当外卖员,应该比中年程序员送外卖,更有戏一些。

《逆行人生》最后的高潮戏,当然就是徐峥的角色,和他的同事一起抢“单王”,说穿了就是为了那两千块钱的奖金,而这对于房贷等经济压力山大的他来说,很重要,甚至是志在必得,所以就不存在到最后,他看透,或者看淡了什么,于是退出比赛的可能……虽然事实上来说,就算得了一次“单王”,也不代表以后一直能得,经济压力还是一直存在着的。

用这种竞争动作戏来收尾,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前面那么多戏,都是在铺垫徐峥的角色和同事们慢慢打成一片,相濡以沫的情节,还不计较一时的利益,把大黑和自己的经验,都输入到自己开发的那个程序里,方便大家提升送外卖的速度和效率,但很快到了收尾,却又上演了一场他和同事之间的“速度与激情”,虽然能用那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来勉强解释,但从情感和现实的逻辑上来讲,还是割裂,甚至矛盾的!

其实关于徐峥的同事,片中虽然花了不小的篇幅,塑造了好几位,但还是不免有脸谱化之嫌,人设无非就是有原因的抠门,和高傲,或者是特别乡土……但为什么就不能有这样的一个人设呢?徐峥的角色是由程序员不得不退下来,而在外卖队伍里,还有那么一个年轻人,一直在自学,只是把送外卖当成权宜之计,目的是阶层“跃迁”到写字楼,甚至也是搞程序。

也就是说,那个年轻外卖员,生活轨迹,或者说理想,正好跟徐峥的角色是相反的,而这么一正一“反”在一起互动,是否会更有戏?也更有感触,甚至还能一定程度涉及到上文着重提及的,也就是外卖员的职业荣誉感问题。

《逆》的最后徐峥的角色也撞车了,但为了争夺单王,他不得不负伤继续前行,再加上辛芷蕾饰演的他太太,此时也练起了老本行,也就是打鼓……

而这一系列情节与元素,不得不让人联想起《爆裂鼓手》来。

爆裂鼓手海报

但问题是,《爆》中自始至终就是两个人,或者说两种价值观的冲突,貌似和解,再冲突,貌似升华……

看似模糊,难以甄别的价值观本身,变成了一种悬念。

完美贯穿在《爆裂鼓手》中的每一场戏中,从开头直到结尾,依然让人意犹未尽;而反观《逆行人生》,其实是没有这样的设置,不管是开头人事部的一个人提到,裁员的算法就是徐峥角色当初设计的,或者最后他在台上的获奖感言,说每个人都已经很努力了……

但这些,都算不上真正跟价值观有关的情节,而只是一句台词,或者金句,当然更谈不上两种价值观之间的互动,与对抗。

如果非得在《逆行人生》中提炼出一种近似价值观的东西,那应该只能是,人必须,也只能磨平棱角,向现实低头……仅此而已。

作者:李翼

原标题:徐峥是否足以“代表”外卖员发声?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