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人生》票房失利,徐峥到底做错了什么?

 2024-08-19 阅读:863 点赞:513

时隔4年,徐峥自导自演的《逆行人生》,终于在暑期档跟观众见面了。

这部号称“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是徐峥继2020年的《囧妈》之后,首次以独立导演的身份创作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人到中年的程序员高志垒,被互联网大厂裁员以后,面对生活的重压,不得不转行做外卖员,并在送外卖的过程中重新定义人生方向的故事。

一个非常有票房号召力的商业片导演,拍了一部现实主义取向的影片,聚焦了外卖员生存现状的同时,还传达了积极温暖的人生观。

这种极具人文关怀的表达,对我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

可遗憾的是,我去影院看完《逆行人生》以后,非但没有被它感动治愈,还数次被徐峥高高在上的精英视角冒犯到了。

在我看来,这部试图用打动普通人的方式,来让普通人买单的电影,是根本不懂普通人如何生活的富人导演,脑补出来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逆行人生》票房失利,没有达到预期,那么徐峥到底做错了什么?

接下来,咱们就从7个方面入手,分析一下。

01.虚假的人文关怀

《逆行人生》的宣传点是外卖员,但是主人公的真实身份,却是一个程序员。

影片最后,高志垒编写的“路路通”小程序再次被前公司看中,这个细节足以说明,外卖员的职业,不过是他人生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

所以,这部叫嚣着关怀外卖员的影片,其实是从一个精英的视角,去高高在上地俯视外卖员的生存状态。

在他眼里,在他父亲眼里,在跟他一样同为精英的同事眼里,送外卖就是一个有辱体面的职业。

即便送外卖帮助他度过了一段人生困境,他还是没有办法认可这份职业,就跟他接受不了妻子去美甲店里工作一样。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被中产精英当成苦难去经历,还试图让普通人去同情他们的阶层降级和人生困境。

这跟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可怜有房一族交不起房贷有什么区别?

搞不懂这种硬凹出来的人文关怀主题,为什么要拍出来?

02.消费苦难

《逆行人生》让人愤怒的是,它写了一个中产精英的困境,却把普通人的苦难硬拉出来歌颂了一番。

甚至于,它还让高志垒在拿到“单王”的表彰大会上,强行给大家灌输了一碗毒鸡汤,让大家甘于接受苦难。

为了借用这些苦难撩拨观众的情绪,影片故意让高志垒身边的外卖员同事,都拥有了苦难的人生。

老抠的女儿有白血病,大黑导致了前同事截肢的悲剧,晓敏是个孤苦无依的单亲妈妈。

就连看上去乐观洋溢的杨大山,也是一个从小受累的苦孩子。

这些人生苦难并不可怕,但可恨的是,影片竟然把这些苦难当成励志故事去宣扬和歌颂。

这让我想到了王朔的一句话:“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作励志故事愚弄底层人。”

03.转移矛盾

在我看来,《逆行人生》是一部非常“鸡贼”的电影。

它想要蹭外卖员的职业热度,来撩拨观众的情绪,却不敢剖析这个行业背后真正存在的问题。

把外卖员的职业困境,归结为“底层互害”。

比如,同事之间的嫉妒,顾客跟外卖员之间的冲突,还有其他职业对外卖员的歧视。

但实际上,真正给外卖员带来压力的,并非这些,而是平台所规定的各种不合理算法。

外卖员跟平台之间的矛盾,早就引发了社会关注。

有知名杂志,就曾写过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来揭示系统是怎么通过“优化”,来大幅缩短外卖员的送餐时间。

正是这种不合理的算法,直接加大了外卖员的送餐压力,扰乱了他们正常的骑行速度和服务态度。

但这部影片,却一把推开了平台的责任,把深层矛盾做了一次非常浅显的转移。

这种“和稀泥式”的伪现实主义,无异于隔靴搔痒,实在令人失望。

04.细节失真

现实主义作品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真”,但《逆行人生》中的很多细节,稍一推敲,就会有不合常理的嫌疑。

最夸张的设定就是,患有1型糖尿病的高志垒,送了几个月外卖以后,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说实话,他一个坐了十几年办公室的中年男人,能有体力去送外卖,还有能力拿“单王”,本身就已经够让人怀疑的了。

结果,编剧还让外卖这个职业,有了神医的功力,实在是虚假。

另外,高志垒名校毕业,还是互联网大厂的骨干,离职后投了1000多份简历都找不到工作。

可他的妻子,一个全职家庭主妇,分分钟就能做一份月入7000多的兼职。

更搞笑的是,影片最后,为了强行烘托出高志垒在半夜十二点拿到“单王”的振奋人心,竟然安排了一场打鼓戏。

但凡有点生活经验的正常人,也不至于在半夜十二点敲架子鼓,扰民行为是违法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也是比较假的。

卡车都把电动车撞飞了,外卖还是好好的,外卖员讨好保安的烟是一盒一盒给的,给餐馆老板的礼物是最新上市的茶叶,碰倒收破烂的车一赔就是5000元。

如果这些就是徐峥理解的“现实主义”,那我只能说,脱离现实生活太久的他,早就不知道什么是现实了。

05.主角光环太重

这部影片看上去是一部角色众多的群像戏,但实际上,那些看上去有故事的配角,存在感都很薄弱。

换句话说,他们的存在,都是为了给高志垒做陪衬。

被裁员时,为了凸显他的无助,他的领导同事都是十恶不赦的小人,就连他的父亲也莫名其妙地羞辱他。

我实在搞不懂,儿子被裁员了,父亲为啥要趾高气昂地说,是他自己把工作弄丢了。

好不容易找到一份送外卖的工作时,为了让他重新振作起来,他身边的人就摇身一变,成了比他更苦也跟他一样善良的人。

就连他的父亲,也一改此前的态度,开始撒娇卖萌地鼓励他好好送外卖。

至于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也是“见风使舵”,完全顺应着高志垒的人生方向,给他的人生做背景板。

看完以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部影片中,除了高志垒有人物光环,其他角色都是工具人。

06.强行煽情

可能是创作者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不够真诚,所以,除了片尾那些普通人的片段集锦之外,《逆行人生》中几乎没有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但非常讽刺是,影片中却不止一次地出现了强行煽情的情节,这种为了感动而感动的设定,着实会让人心生不适。

比如,丁勇岱扮演的父亲中风以后,先是在全家人面前哭着说不想活了,还写好了遗书,最后却撒娇卖萌地说,自己很久没有“画地图”了。

在他身上,观众看不到失能老人的痛苦,也看不到失能老人的求生希望。

只能看到,一个故作无助的老年人,浮于表面的强行煽情和强行扮嫩,一切都显得不合时宜。

再比如,经常拿“单王”的大黑,被人打得头破血流以后,竟然像个小孩子一样在对着镜头大哭。

还有老抠和高志垒,两个人都险些丧命于车祸之中,却只顾外卖不顾生命。

这种为了激发出观众们的感动情绪,而刻意设置出来的煽情情节,是非常低级的。

反正我个人在观看的时候,非但没有被感动,还经常为此感到愤怒。

07.视听效果一般

现实主义作品,除了要追求内容上的真实之外,表现形式也应该是朴实的。

但是,我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曾不止一次地被不合时宜的视听方式影响观感。

比如,高志垒在互联网大厂上班时,极度低沉的色调,还有快速交叉的剪辑,以及庞杂的背景声,都会让人心生不适。

另外,为了对应肖妮业余鼓手的身份,影片中还经常会出现一些声调激昂的音乐。

这些多到有些繁杂的配乐,非但没有起到烘托情绪、交代剧情的作用,反倒经常会打扰观众的观影体验。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的视听效果,真的很一般。

以上7个方面,就是我在观看《逆行人生》的时候,觉得不满的地方。

说它是7个槽点也好,说它是“7宗罪”也罢,总之,它们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部影片的观感。

如果你也看过这部影片,欢迎在评论区中留言,跟大家一起分享你对这部影片的真实看法。(撰文:叶时)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