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女性复仇成网恋奔现?聚焦杀猪盘骗局的《鹦鹉杀》,把类型爽片拍成文艺“骗”

 2024-06-30 阅读:34 点赞:354

原标题:女性复仇成网恋奔现?聚焦杀猪盘骗局的《鹦鹉杀》,把类型爽片拍成文艺“骗”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继反诈题材犯罪片《孤注一掷》踩着缅北话题热点,成为暑期档的头号爆款后,又一部以“杀猪盘”(骗子造假身份设局,获受害人充分信任后骗取钱财的诈骗方式)为题材的女性向情感复仇片《鹦鹉杀》于今日上映了。

影片由新人导演麻赢心自编自导,双雪涛监制,周冬雨、章宇、张宥浩、李梦等明星主演,片方宣传故事创作源自大量真实“杀猪盘”案例,讲述在北京从事同传翻译工作的女青年周冉(周冬雨 饰)被满嘴甜言蜜语却从未见过面的网恋男友——声称在新加坡做生意、亟需一大笔钱周转的“阿昌”,骗走了50万存款。

被骗后无法释怀的周冉,循着网络聊天留下的蛛丝马迹,来到南方沿海小城寻找“阿昌”曾向她提及、有可能真实存在的前女友,试图通过她找到“阿昌”真身。

孤身一人在小城晃荡寻人的周冉,被年轻热情的旅行社老板许照(张宥浩 饰)搭讪,并意外结识了前来看望许照的朋友——神秘的小镇青年林致光(章宇 饰)。

周冉随之发现二人身上隐藏着自己受骗的线索,并凭借声音辨别出林致光就是曾经诈骗自己的“阿昌”。配合同为“杀猪盘”受害者庞宁(李梦 饰)的惊人发现,她另辟蹊径的复仇计划由此展开……

影片的阵容和题材看着有一定亮点。现实生活中“杀猪盘”这类情感诈骗不算少见,不管学历高低,各个年龄层都有很多受害者。

再泛化一些,亲密关系里经历过被欺骗伤害的一方,或许都能一定程度上理解受害者被哄得“上头”的感受,共情她(他)们被骗后的痛苦和愤怒。

而且,此片的故事方向还是近几年全球影视圈都很流行的女性复仇反杀渣男,加上周冬雨、章宇这样演技相对靠谱的演员阵容,让人有所期待。

可惜的是,影片没能在市场上激起啥大水花,上映第一天票房仅有600多万,和暑期档主题、类型相近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等大热片相比,可谓差距甚远。

片方紧跟热点、拼命营销的“杀猪盘”诈骗话题和“心碎女主复仇渣男”看点,尚未转化为票房热度。

从排片到产出,仍是小众文艺片在内地院线的日常——影院不愿多排,观众少人问津。

所以,这到底是又一部被“误杀”的话题佳片,还是另有蹊跷?

看过片后,我们遗憾地发现,《鹦鹉杀》的实际观感跟以上关于类型内容的预判相去甚远,并非快节奏、重悬疑的商业类型片,而是一部“诈骗”色彩浓厚,水平也不太行的情感纠葛类文艺片。

首先是营销方向跟成片气质差距很大。

宣传包装让人以为是一部揭秘“杀猪盘”诈骗手法和过程,展现女主狠辣复仇反杀的类型爽片,但实际成色却是聚焦内心化情感伤痛的小言范儿纠结文艺片,相当“货不对版”

想看周冬雨笑里藏刀、强势复仇渣男这类爽快戏码的观众,一定会失望。

其次,就算把它当情感文艺片看,它的剧情逻辑和人物动机也都非常牵强、孱弱,只有视听氛围和演员表演还算过关。

假如大多数观众连理解“人物究竟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都很困难,就别谈进一步的信服、共情了。

某种程度上,《鹦鹉杀》跟《孤注一掷》可以说是相反方向的作品。宣教内核的《孤注一掷》着重展示犯罪奇观,忽略深度人性的刻画,但在“人”与“事”之间,好歹还抓住了“事”这一头,情节比较紧凑,能满足类型刺激感。

同为反诈题材的《鹦鹉杀》不打算教育观众,而是以刻画人物内心、描绘情感关系为重却将基本的犯罪逻辑和女主复仇行动线弃置不顾。

事情都讲不清楚,就想玩“复杂心理战”,结果就是“人”跟“事”都翻车。

其实,比起动作性和戏剧性都很强烈、明确的情感反诈复仇,影片的剧情思路更接近人物行为缺少定性的“情感悬疑”,但故事本身却支撑不起悬疑属性,也没有合理逻辑,观感相当莫名其妙。

观众都知道女主周冉远赴海边小镇是为了“找到欺骗自己的人并让他付出代价”,但“阿昌前女友”的线索于开篇就被证实无效,女主之后的重大新发现(结识不断对她示好的许照、偶遇诈骗自己的林致光)其实全凭偶然(或是对方的主动),“天降”的巧合机遇强过女主实打实的策略分析和扎实调查。

女主基本没干什么,就歪打正着地进入了与她受骗经历紧密相关的诈骗犯罪圈。

女主单凭声音确定神秘小镇青年林致光就是诈骗自己的真凶后,她的复仇想法也没有转化为清晰具体的“接近再报复”步骤,而是导向了一个相当诡异、拧巴、突破常人脑回路的“情感游戏”状态——

真凶和受害者双方认出了彼此却看破不说破。两人面对面打哑谜、说暗语、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还加上了心思看似简单的“外人”许照,搞起了亦真亦假的三人情感暧昧。

这种“以情感暧昧拍复仇角力”的效果也很古怪、反常规。

因为,观众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看周冉,一位“杀猪盘”被骗50万的女性受害者,不动声色地跟一个骗钱骗感情的男诈骗犯,以及一个声称对自己一见钟情的陌生男人(许照)小镇漫游、喝酒玩乐。

三人吃饭喝酒唱K,过程中总是流泪,时常蹦出忧伤情话,宛如文青网恋奔现。(高度相似的场景情节,也让人忍不住想到另一部暑期档被嘲惨的文艺片)。

虽然几个人之间有点暗流涌动,但观众却很难理解一直装傻的女主到底是怎么想的,不明白确定了诈骗犯是谁、且复仇心切的她此刻到底在干嘛?为什么什么都不做?人物行为逻辑着实让人看不懂。

当然,我们不想否认一位受害女性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复杂情感心理,也不忽视一女面对两男私刑复仇的现实可行性,但影片的最大短板仍无法让人忽略——未能充分展示出在诈骗-复仇的大背景下,女主“以情诛之”、男主“以情诱之”的基本策略到底是啥。

直到影片末尾,观众才能确认,周冉的真实想法不是小镇三人行玩暧昧,而是“钓鱼执法”。

女主试图以“我还爱你”的情感泛滥状态出现在男骗子面前,骗取他的信任。男骗子看到周冉这副恋爱脑模样,逐渐放松警惕,试图以“爱情”之名再诈骗周冉一次。女主借此机会,收集男主的犯罪证据,再配合警方,完成属于自己“以情诛之”的复仇。

这么看来,《鹦鹉杀》采用的还是以牙还牙的复仇逻辑,只是用文艺风格展现:不拍具体行动步骤,人物最真实的动机压到最后才揭开,前面一直保留人物动机和底色的神秘性。

但是,这种自以为很走心、能深刻描绘情感关系的“情感游戏”设定还是非常冒险,不符合诈骗案件里的常人情感逻辑。

首先,如果女主在面对“骗子”时的计划就是复仇,那所谓“钓鱼执法”也就是深入虎穴的手段而已。换言之,所谓“情感关系”,都是演出来的而已。既然如此,也就完全没必要在这关系上做过多探讨和拉扯。

其次,有多少女性面对诈骗自己50万积蓄和全部情感信任的男人还能如此沉得住气,像真的还爱他一样,耐着心跟他玩没有任何保障的暧昧游戏?如若真有此胆识,一开始也不至于如此轻易就被骗。

而一个在贼窝滚过一圈的“资深”诈骗犯,究竟是有多普信、胆大、愚蠢,面对明知找上门来复仇的女人,还认为自己还有机会以同样的方式诈骗同一个人第二次……他是帅气超过吴彦祖吗?还是笃定了全天下女人都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吃这一套?

除了这些基础行事逻辑站不住脚,两人暧昧推拉的大篇幅戏份里,影片也没有清晰、有节奏地释放出女主“正在用计复仇”的正经叙事信号,而是完全"沉溺于文艺氛围拉满的复杂情感关系刻画"。

片子的气氛确实是暧昧、说不清,但观众却难以理解人物究竟为什么“能”,又为什么“要”这样暧昧勾搭?女主为什么不趁喝酒的机会控制他们?在“演戏”过程里女主有过心软游移吗?男诈骗犯到底怎么想的,后续有机会为何不逃跑?

这也导致笔者的看片体验变得很奇怪,一半时间用在琢磨这帮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一半时间就是在看周冬雨的海岛风穿搭……

文艺商业两不靠,比较具有观赏价值的,大概只剩三位主演的表演。即便很难理解人物的逻辑,但这三位气质各异、具有魅力的演员在银幕上自然互动,还是能吸引人看下去。

女主周冬雨和男二张宥浩都有明显的转型,释放了成熟的性魅力。

之前银幕形象以青春、俏皮为主的周冬雨,在这部戏里展示了三十岁轻熟女性较为内敛的情感痛苦和感性诱惑力,表演恰如其分,不过度但具有感染力。

气质一向简单、阳光的张宥浩,这一次的角色也有些颠覆,演出了表里不一的冷酷反差。

以“性感”、“野性”著称的章宇,再次拿捏这类带有神秘张力的渣男角色,跟周冬雨的对手戏有一定化学反应。

尽管新人导演大方向的控制力欠佳,但一些小场景戏份还是贡献了一些小有亮点的视听调度。

影片巧妙利用了从事同声传译工作的女主对“声音”和“语言”的敏感性,把女主游泳呛水的画面与诈骗犯男主借钱的语音拼接在一起,暗示危机来临。

男主一系列甜言蜜语的语音聊天声音也萦绕全片,时不时挑动女主的痛苦回忆,也是她准确识别出男主的证据。

海边小镇空间也烘托了主人公无法看破彼此,人人都藏有秘密,情感暗流涌动的故事气氛

女主和男主首次见面于山间看不清前路的迷雾之中。行驶在风浪里的驳船、海边矗立的菩萨雕像,小镇里错综的巷弄、火车驶过隧道的明暗交替,一定程度上营造了神秘、不安、冥冥中有天收的氛围感。

女性幕后主创主导反诈题材,更多展现出了对受害者的同理心。着重表现出女性被骗情感钱财后,自尊也被击垮,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对情感失去信心的心理创伤

整体来看,《鹦鹉杀》打着商业化复仇类型片的幌子做宣传,却还是一个半碗水晃荡的情感文艺片,叙事和人物没能撑起“以情诛之”的设定野心。

所谓以“人的情感”为探讨核心,以及演员们相对投入自然的表演,也无法成为离谱、孱弱故事的遮羞布。而这,也是不少新手导演的通病了。

商业效益和文艺表达两厢兼顾,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大部分时候,能扎实做好一头,就已经很不错了。

(文/motion)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