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工业化制作让乌尔善“封神”?中国电影产业升级道路还有多远?

 2024-06-30 阅读:194 点赞:611

原标题:工业化制作让乌尔善“封神”?中国电影产业升级道路还有多远?

火爆的2023年暑期档于8月31日落下帷幕,三个月总票房高达206.19亿元人民币,打破2019年最高纪录(178亿元)。

回顾今年暑期档,中国电影市场不仅全面复苏,还带来了崭新变化和全新思考——好莱坞大片光环滤镜不再,现实主义题材愈发走俏、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题材重获认可。

这些都折射出中国电影的平均水准正在不断提高,而电影工业化的呼声,也随着《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热映而愈发高涨。

回看“封神之路”

一次大型企业项目的有序管理

这部被誉为史诗级的中国神话工业电影,除了让观众享受到酣畅淋漓的文化审美体验外,更重要的是为更多业内人士推开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大门。

毕竟《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演员是自己培养的,一年有余的周期中,从文化到礼仪,从骑马到射箭,从演技到形体,“封神质子营”带给了观众太多惊喜。

在豆瓣上,《封神纪录片》的评分甚至高出电影本身。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评论道,“作为社畜看封神感叹,乌尔善作为理想主义者,如何让这么一个庞大又充满挑战的项目落地,封神的制作难度不用多说,走工业化流程的电影需要近万人的团队,如何统筹合作就是一个问题。整个过程处处都是硬骨头要啃,但我们最终还是看到了《封神》”。

乌尔善曾在采访中表示,剧组探索出通过制度和流程实现科学管理的方法,对摄影、灯光、机械、马术、动作、特效、服化道等各个部门,都制定了一套清晰、严格的流程。

举个例子,为了提高效率剧组专门建造食堂,每次到大概饭点儿,都会有拉着工作人员的大巴车停停走走,食堂门口的人进进出出,但一定不会看到拥挤成一坨的排队现象。

无独有偶,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陆阳导演的《刺杀小说家》也都曾掀起大家关于电影工业化的讨论。

仔细回溯,郭帆、乌尔善、路阳导演其实都和好莱坞有一段渊源。

早在2013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与美国电影协会共同发起“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旨在增进中美两国电影产业间的合作交流。

几年间,包括乌尔善、郭帆、路阳、陈思诚、宁浩、徐峥、管虎在内的一批中国新生代导演赴好莱坞完成了观摩学习及业务交流。

郭帆在“好莱坞大师班”首场论坛上,还曾受邀就“中美电影工业化水平差距”做主题分享。

彼时的郭帆,依然记得自己当初参与计划时最直观的感受:“我们作为个体在工业化程度上,和好莱坞有着巨大差距,(好像)我们还在修自行车的时候,人家的汽车(已经)开出去很远了。我们应该向着工业化的方向去努力,我觉得这个是整个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

这种心理上的震撼,最终促成了《流浪地球》等作品的诞生。

成绩单下,不无隐忧

诚然,进行标准化流程化项目化管理的中国企业不是少数,但是在电影业中能够运用这一模式则是少之又少,这也是郭帆和乌尔善被频频提起并赞誉有加的原因。

多数电影创作方距离这些业界标杆依然有着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此外,国内滋养电影工业化生产的土壤也难称肥沃。

客观而言,目前国内电影技术发展仍然面临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首要的就是技术过度对外依赖。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电影产业就已经进入了数字化阶段。我国在剪辑技术等方面也曾经占据领先优势。可惜,不少海外影视技术公司纷纷通过低价代理、高价收购的商业模式,促使一些国内短视的企业转型为国外软件的代理商,使得自主研发先天动力不足。

而当下,国内自主研发的土壤依然较为贫瘠。不少从业者对当前的影视科技需求并不十分掌握,对新的科技工具和事物也存在抵触情绪。

技术壁垒也依然存在,不少电影制作方使用的仍然是国外迭代前的技术工具。像青岛东方影都一样以高新技术为影视制作动力的产业园区更是少之又少。

再者,基础研究不足也是一大难题。

目前电影行业广泛使用的标准多数都是由国外公司主导的,比如说电影行业广泛使用的数字摄影机在色彩识别等方面都以美国的柯达公司胶卷为标准。这一参数识别白色人种没有问题,在拍摄亚洲人群时却会存在色彩失真等弊端。国内对相关的底层色彩科学体系了解匮乏,不能从前端突破只能在后期的影像层面打补丁,技术掣肘格外明显。

此外,目前国内的核心技术储备也存在短板。一直以来,摇臂控制系统、虚拟XR技术等都被看作是电影产业的核心技术。国外不少电影制作商都对这些技术驾轻就熟,并利用这些技术带给观众叹为观止的影视想象,《阿凡达》便是典型一例。然而这些技术在国内电影制作的运用中寥寥无几。

2021年春节档上映的《刺杀小说家》,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大规模和完整地使用虚拟拍摄技术的影片。

通俗地讲,这种虚拍的厉害之处在于,现场屏幕里看到的东西,在拍摄现场是不存在的。

一场董子健在异世界森林中的追逐动作戏,屏幕里的花花草草,是现场的蓝幕绿幕,只有演员是真实的。

《刺杀小说家》证明了虚拟技术的巨大优势后,国内很多电影才跃跃欲试,迈出试水步伐,譬如《金刚川》等电影。

电视剧领域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探索则更加姗姗来迟。

2022年11月7日,由爱奇艺、腾讯动漫、恒星引力传媒出品,恒星引力传媒制作的仙侠剧《狐妖小红娘月红篇》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虚拟制作技术。这既是爱奇艺首部XR虚拟制作剧集,也是国内首部应用XR虚拟制作的商业剧。

作为探路人,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国内在虚拟技术等核心技术方面起步确实较晚。而LED屏、电影灯具、监视器、摄影机等设备的生产追赶受限于电影市场规模,在奋起直追方面又缺乏动力。

此外,还有一个人尽皆知的业内通病,国内电影制作依然保留有上个世纪电影黄金年代的惯性,“小作坊式”生产比比皆是,电影制作人数和规模都极少,并和导演牢牢绑定。香港动作片巅峰期著名的三个班底成家班,洪家班和袁家班,便是典型例子。对比之下,统一的行业规范指导体系十分匮乏,各剧组之间的经验并不能互通。

曾同样在好莱坞交流学习的管虎说道:“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基本还是延续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基本还是导演中心制,靠导演支撑团队、支撑一切,但我更向往代表工业化标准的制片人中心制,有完善的生产链条、大量专业的电影人才储备、导演可以只需要关注创作。”

这也正是乌尔善“封神质子训练营”备受网友关注的本质原因,他在某种程度上颠覆并重塑了电影生产体系。

如何让里程碑式的重塑变革不是昙花一现?

《封神》所带来的里程碑意蕴极为浓厚。它的成功,从侧面意味着中国电影标准化建设才刚刚起步。

技术与艺术同为电影产业的两大支柱,电影技术教育的普及依然任重而道远。

最重要的首先是要加强有关电影工业化生产的顶层设计,单独依靠某一个导演的力量,依然只是散兵游勇,统筹形成影视技术的发展合力才最为至关重要。

譬如可以对色彩科学等基础问题进行加强研究,不断筑牢影视产业美学基础。同时在国内的各大奖项表彰中,进一步提高技术人员的奖励比重。

在这一点上,好莱坞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好莱坞专门设置有卓越工程技术奖,表彰在剪辑特效,声音调色等技术上取得成就的技术人员。

在第94届奥斯卡公布的获奖名单上,电影《沙丘》横扫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音效、最佳配乐以及最佳剪辑六大奖项。

十项提名,六次获奖,几乎包揽所有技术奖项。这也让在虚拟制片领域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与服务的幕后公司DENG更加备受瞩目。

其次,要进一步打通技术的应用渠道,将标准的主导权攥在自己手中。

前段时间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批准发布由中国提案并主导制定的电影标准ISO5926:2023《数字影院立体放映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在电影业发展已有悠久历史的情况下,这却是我国出台的第1个国际级的电影技术标准,依然具有漫长的进步空间。

不断探索自主知识产权电影设备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导权,都是国内电影制作者需要持续发力的方向。

这一点,中影给出了示范。

当下,中影一直在致力打造完整高新技术格式电影产业链。高新技术格式电影,这一概念是在全球率先由中国企业提出的,以此为基础将逐步形成一条新型电影技术格式产业链,并制定与之相应的新电影制作和放映标准,促进电影产业创新发展、提质升级,开辟电影产业的创新赛道。

再者,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当下电影教育中重艺术轻科技的倾向依然较为明显。

科学类理工类社科类的内容占比都较少,因此电影业相关从业人员或多或少都欠缺工业化思维。从长远来看,相比于从业者在制作中不断摸索电影工业化方式,一步步积累实践经验,也许在起步之初就为其注入工业化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才是上上之策。

全球影视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颠覆与创新并存的革命,而我国和顶尖电影工业化体系建设国度依然具有不小的距离。但相信在当下市场环境熏陶下,对于电影工业有着清晰认知的年轻创作者和从业者将会越来越多,他们将在推动我国电影工业化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后起之秀,也将利用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让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