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人 | 卞智弘:从《满城尽带黄金甲》到《城中之城》,点亮陪伴观众的那盏灯

 2024-06-30 阅读:719 点赞:488

原标题:故事人 | 卞智弘:从《满城尽带黄金甲》到《城中之城》,点亮陪伴观众的那盏灯

2023年9月25日刊 | 总第2257期

Pengxx01·故事人

浮光绘影,大国剧匠。

多年来,国产影视内容诞生了众多优质作品,而隐匿于作品背后的操盘手们,身上又有怎样的精彩故事?为了充分挖掘台前幕后的精彩故事,记录艺术创作的难忘瞬间,烹小鲜(pengxx01特别推出【百位故事人】专题策划,在漫漫长河中挖掘大国剧匠,寻找那些有故事的创作者,从中探索影视艺术的发展之道。

本篇为专题第14篇,小鲜对话《满城尽带黄金甲》《城中之城》的编剧卞智弘,请其分享了入行近二十载的创作历程以及身为编剧的思考。

文 | 凌云

编辑 | 肖三军

1995年,卞智弘从北京大学毕业,中文系出身的他在两年后成为了《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进入媒体行业。在三联期间,卞智弘还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一度又在一家媒体网站任职,过着忙碌而充实的日子。

在当时,在社会主流的看法,电视剧的地位还远不如电影,虽然已经有爆款出现,但是普遍认为电视剧是贴近大众,而电影则更接近文化事件。

观念的转变还是从90年代中期慢慢开始的, 而这一时期的卞智弘,通过比稿,参与了央视动画片《哪吒传奇》的编剧工作。该片由2003年播出,成为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而卞智弘也由此涉足编剧领域。此时的他在媒体和影视两个行当里前进,可谓“斜杠青年”。

在网站媒体工作了几年之后,卞智弘又成为了《演艺圈》杂志的主编。当时的他正处于一种人生道路的选择中,一方面是继续从事媒体工作,另一方面则是进入影视行业,成为专职的编剧。

2004年,成了他抉择的一年。

01

从《满城尽带黄金甲》到《十月围城》,十年磨一剑

2004年,正当卞智弘思考未来道路的时候,张艺谋找到了他。

说起跟张艺谋结缘,还是他担任《演艺圈》杂志主编之后的事情。张艺谋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当拍完一部作品之后,会邀请业内人士观看并提出意见。在《十面埋伏 》的看片会上,卞智弘和妻子吴楠给出了大量中肯的意见,吴楠也是电影学院毕业,夫妻二人令张艺谋印象深刻,所以这次找到卞智弘,是想委托他们夫妻二人创作一部电影剧本,这就是后来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是卞智弘成为专职编剧的开始。

当时卞智弘二十多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对于创作上的分歧,敢于坚持意见,即使导演是张艺谋。在进行了一年半的电影剧本创作之后,剧本完成,卞智弘也正式下定决心投身编剧创作。

接下来的项目是2007年播出的电视剧《大刀》,这成了卞智弘的首部电视剧创作。

这部以29军长城抗战为历史背景的故事,对于战争题材电视剧和反映国军抗战方面均可圈可点。随后又有了《民国往事》《赶走你的忧郁》等作品跟观众见面,可以说每年都有新的项目找上门来。

如今回头看,1997-2007这十年间,正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资本涌入,各种类型的项目呈井喷式出现。行业的兴盛催生了对于编剧的渴求。

当时的编剧来源主要分为两大块,一部分是从电影学院等相关院校专业科班出身的编剧,而另一部分则来源于从事小说创作的文学领域,在最需要编剧的时候卞智弘躬身入局,可谓恰逢其时。

卞智弘常常感慨,自己赶上了纸媒的黄金时代,又赶上了影视的黄金时代,相当于邮差敲了两次门,算是非常幸运。

2008年对于卞智弘来说,又是一个转折点。当时卞智弘作为一个项目的编剧,刘和平则是该项目的策划。

第一次见到刘和平的时候,卞智弘对他并不了解,也没看过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所以见面之后跟刘和平侃侃而谈,提起初次见面的场景,“我当时还给刘老师开书单呢!”卞智弘回忆道。

见面之后的当天夜里,网购的《大明王朝1566》剧本到了,卞智弘打开书一直看到深夜,非常震撼。第二天就给刘和平打电话,深感自己昨天的行为有些唐突。刘和平表示并没有什么。这一段插曲,后来刘和平经常拿出来打趣卞智弘。

双方合作之后,卞智弘感到这个项目比较棘手,进展很慢。2008年到2009年,他写出的剧本都不理想,最后在刘和平也上手参与的情况下,仅仅做出来了一份大纲,这是入行以来从未有过的情况。之前他基本保持着一年一部剧的创作速度,最多一年半,卞智弘就能完成一部剧本。

在这种情况下,卞智弘决定去庐山找刘和平。

当时刘和平除了给这个项目做策划,手头正在创作《北平无战事》,同样也是写得比较艰难。卞智弘先是在庐山跟刘和平一起创作了半年,随后两人返回北京,卞智弘拉上吴楠一起参与到创作之中。

刘和平与卞智弘,2009年摄于庐山

每天上午,刘和平口述《北平无战事》的剧本,卞智弘和吴楠打字记录,下午三个人聊项目的思路。

那是一段比较辛苦但是难忘的日子,每一天都能学到新的东西,卞智弘深感此前的自己是不懂创作的,刘和平给了他更多的启迪。然而这种磨合是痛苦的,整个2010年,两个人反复推翻之前的想法,最终一年只创作了9集剧本。

从2008年到2010年,卞智弘算是度过整整两年比较蹉跎的时光,项目最终也夭折了,但是这两年对于他来说,是脱胎换骨的两年,也是潜沉学习的两年。

那个时候正处于一种“蛇蜕皮”的阶段,摒弃了以往的创作经验,但新的创作方式还没有打磨成熟,直到电视剧《十月围城》这个项目。

如果说卞智弘以往的创作是偏本能的,从外部着手写剧本,那么刘和平教会了他从内而外去创作剧本,把旧的创作方法重新打磨。当这一套打磨好了之后,写《十月围城》的时候就有了用武之地。

当时电视剧《十月围城》的创作团队包括卞智弘、吴楠和周鹤洋,林黎胜担任策划,四个人一起聊大纲和故事分集,剧本的具体执笔则由三位编剧负责。卞智弘在创作中越写越顺,所以最终呈现出的作品质量非常高。电视剧《十月围城》在2014年播出,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至今豆瓣还高达8.6分。

从2004年《满城尽带黄金甲》开始做专职编剧算起,到2014年的《十月围城》播出。十年磨一剑,卞智弘在编剧上的任督二脉算是彻底打通,只是起身四顾,才发现影视行业的环境已经不像十年前那样简单了。

02

每年都有项目写

但是少有作品跟观众见面

2014年的中国影视行业,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大量热钱涌入,市场的逻辑、观众的审美都在急剧发生变化。作为编剧,这些自然会反馈到卞智弘身上。

但卞智弘对此的反应是后知后觉的,他的想法很简单:有项目工作起来就紧张一些,没项目就放松一些,但是陆续的几个项目都不顺利。“有拍了不播的,有写了不拍的,还有项目做到一半夭折的……算起来这几年其实我没闲着,但真的确实没有作品跟观众见面。”

今年,卞智弘和吴楠担任编剧的电视剧《龙城》播出。其实这个项目从2018年就开始创作了,中间命途多舛,一度已经停滞,好在峰回路转,最终跟观众见面。

“创作这回事呢,本来不求花出去的功夫都有回报。但事实上只要你是认真的,几年后看,会发现其实都有回报。哪怕没有回报我也觉得很正常,因为这个时代的车开走了,你被撇下。当然有时候这个车还会回来接你,比如说《龙城》。”

一剧一命,卞智弘对自己的剧本并不担心,毕竟编剧的项目成活率本来就不高,一般都在30%左右,最幸运的也不会超过50%。卞智弘在这点上看得很透,从2014年至今,影视行业夭折的项目太多了,对于编剧来说,只是少挣一个项目的钱,可对于那些制作公司来说,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2021年之后影视行业开始逐渐处于恢复期,等到进入“降本增效”时代之后,对于剧本的重视又有所提高,这和“热钱时代”的逻辑不同,开始回归以往的优良传统,编剧的好日子又要回来了。

如果把影视行业做一个划分,可以分成三大块,包括服化道在内的导演团队、演员和编剧,相当于三个草莓,而影视行业就是把这三个草莓摞起来的行业。

2014年之前的逻辑是把三个草莓摞好才能卖出去,而“热钱时代”只要有一个草莓就可以作为商品售卖,这其中编剧是最受忽视的。

在没有电视剧作品问世的这几年间,其实有一部2015年的电影《王朝的女人·杨贵妃》。这部电影问世之后引起了很多批评,谈到这部作品,卞智弘也坦诚地表示了编剧的无奈。

电影终究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艺术,体现编剧创作的东西会少很多,一部电影的好坏跟剧本有关,但是又没那么大的关系。

卞智弘表示可能自己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跟张艺谋合作过,见识过比这部电影场面更大的批评,所以不太会被外界的风评所影响。“一部好的影视作品,编剧其实都是沾光的。如果这部作品沾了导演的光,下部作品可能就还回去了。既没有谁对谁错,也不必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当年跟随张艺谋工作的经历让卞智弘学到了很多。张艺谋当时是把电影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叫原著,第二部叫剧本,第三部是导演台本,第四部分是现场演员以及各部门的发挥,第五部是剪辑,这五部分都得好才能成就一个好电影。而且这五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加法,每部分占20%,而是做乘法,哪怕其中四个部分都做到了100%完美,剩下那个部分的失误也会拉低整个作品的质量。

“写剧本就是为了给二度创作提供的一个基础,你要对二度创作有所了解,这样心态会端正一些。一个甩开了二度创作的极优秀的电影剧本是不存在的,这是它跟文学的区别。”

03

回顾多年创作历程

思考编剧生涯得失

在豆瓣上,除了9.1分的《哪吒传奇》之外,8.6分的《十月围城》是卞智弘得分最高的作品。今年距离创作《十月围城》过去了十年,回看这部作品,卞智弘却自陈可能不会给它打高分。

如今在他看来,编剧找题材和立意是最重要的,“电视剧它终究是一个大众艺术,编剧的表达要跟今天的观众能达到共鸣。所以要表达什么我觉得是第一位的,而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

在回看《十月围城》的时候,卞智弘觉得创作这部剧的时候还是有些精英视角和文人倾向了。这也跟当时的社会氛围有关,如果今天重写这个剧本,卞智弘会赋予主人公更细致的成长,也会少一些说教。

有了这么多年的编剧经验,对于创作是什么,卞智弘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创作其实是在创造一个平行世界,它是一个完整的戏剧空间,这个戏剧空间里有独立的逻辑,能够让人沉浸其中。

在卞智弘的工作室里,墙角放着一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画像,九十年代北大中文系的求学经历对于他的烙印还是很大,那段时光给了他广泛的兴趣和精英主义的审美。

当然,更多的成长还是在从事编剧之后。在他看来,一个编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成长,理论水平再高,也无法直接转化成剧本。

谈到未来,无论是今年下半年还是明年,卞智弘都有项目陆续开机,比如张永新执导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也有刚刚杀青的电视剧,如滕华涛导演的《城中之城》,它们都等待着跟观众见面。在这个盛行短视频的时代,卞智弘并没太多的忧虑,就像他在“热钱时代”依然埋头创作一样。

他认为过度担心短视频争夺观众时间是没有必要的。长视频的未来如何,还是要看观众的需求,“有时候观众只是需要一些娱乐,游戏、短视频就能够满足了,不一定非要看剧。没有这个需求的时候,编剧怎么写观众都不会看。但是当观众不满足于游戏、短视频的时候,需要更多精神慰藉的时候,长视频就有了用武之地。”

“影视作品终究是一种陪伴,像一盏灯,抚慰心灵,指引方向。无论什么时候,观众有需求了,回头看去那盏灯始终都在,这就是我们这个行业存在的价值。”

-END-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