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志愿军:雄兵出击》:宏观思维与微观表达的平衡和统一
2023年既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中国电影必然不能缺席,必须要通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纪念革命先烈,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推动文化传承,以此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中国电影的时代使命和文化责任。在这方面,由中国电影股份公司出品,陈凯歌执导,唐国强、王砚辉、刘劲、辛柏青、张颂文、黄晓明、章子怡、陈飞宇等主演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发挥了很好的表率和引领作用。影片通过对抗美援朝这场新中国立国之战的全景式、立体式展现,实现了对抗美援朝精神的生动注解,让观众深刻理解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增强了人民的历史自觉和精神力量。
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抗美援朝精神由多种精神组合而成。具体来说,抗美援朝精神首先以爱国主义作为根本。爱国,既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也是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真挚热爱;既是对祖国和民族尊严的自豪与认同,也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使命与责任。《志愿军:雄兵出击》充分彰显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片中领袖毛泽东虽深知当时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国际局面,但为了让“新生的共和国”走向安居乐业,毅然选择排除万难派出志愿军支援朝鲜;杨少成、孙醒、戴如义等志愿军,为了救出敌机轰炸中的老百姓,不顾自身安危,挺身冲入火海;留洋12年的军工专家吴本正,在看到中国共产党“一月为人民免费注射卡介苗,二月禁毒,三月碰到粮荒开仓济民,四月废除封建婚姻制度”之后,毅然决定放弃国外的一切,回国献出毕生所学。这些人物和情节都充分体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精髓。革命英雄主义是敢于斗争、夺取胜利的英雄主义情怀,是冲锋陷阵、血战到底的斗争精神,是越战越勇、艰苦奋斗的革命气节。在《志愿军:雄兵出击》中,无论是彭德怀司令员冒着生命危险勇闯前线探察战况,还是3连战士不惧强压死守松骨峰,抑或是338团团长朱月华不顾生死奋勇阻击敌军坦克,均彰显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特质,是抗美援朝精神最具标识性的内核。它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难、不怕苦、不怕压,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积极面对斗争中的苦乐顺逆。在《志愿军:雄兵出击》中,军工专家吴本正向观众道出了彼时敌我双方的国力差距——“今年(1950年)钢产量,我们最多60万吨,美国绝不会低于8500万吨;发电量我们最多46亿度,美国是3340亿度;原油产量我们只有20万吨,而美国是2亿6000万吨”。这种差距下的对垒,用电影中的台词来说,就像一个小孩要去挑战拳击冠军。然而,即便深知敌我差距极不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仍坚守“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勇气和信念,展现出了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革命忠诚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底蕴,是支撑起中国人民志愿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深层次因素。它表现为服从组织、听从安排、勇担责任、使命必达的意识和素养。《志愿军:雄兵出击》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革命忠诚精神。如片中38军113师为了完成切断敌军逃跑路线的任务,一夜奔袭72公里,用双腿在山路上跑赢了美国汽车,先敌5分钟到达并占领三所里,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又如,3连战士为了完成抢占松骨峰高地的任务,舍生忘死顽强阻击敌人,最后仅剩寥寥数人,生动体现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革命忠诚精神。
国际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有机组成。它表现为跨越国界、互利平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价值追求。《志愿军:雄兵出击》对国际主义精神同样进行了充分表现。不同于过去许多同类型影片专注于对战争场面的塑造,《志愿军:雄兵出击》在聚焦朝鲜战场的同时,也将视野放置于外交层面,再现了以伍修权为代表中国外交团队在联合国安理会对帝国主义进行严厉批判,为捍卫人类和平而呼喊的情境,充分彰显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国际主义精神。
除却思想精深,《志愿军:雄兵出击》在艺术表达上也足够精湛,很多细节富有历史质感、艺术张力。众所周知,战争题材电影的戏剧张力和视觉吸引力主要来自于战争场面的塑造。《志愿军:雄兵出击》对战争场面的塑造,做到了“三高”。
首先,是真实度高。真实,是电影艺术的生命。对于战争题材电影而言,真实更是它赖以生存的基因。为了向观众还原高度真实的战争场面,《志愿军:雄兵出击》不仅1:1还原仿制了飞机、坦克、枪支、军服等武器和装备,还通过特技手段真实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弥漫的战场。如为了还原松骨峰阻击战役的惨烈景象,影片拍摄现场动用了100多个“火烧人”,以此让观众切身体悟战争的残酷性。
其次,是丰富度高。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首部,《志愿军:雄兵出击》不仅再现了朝鲜战场中三场关键战役:两水洞战役、三所里战役和松骨峰阻击战,还呈现了由伍修权率领的外交队伍在联合国与美国展开的“没有硝烟的战争”。除此之外,影片还展现了多种作战手段,如遭遇战、肉搏战和隐蔽战等等,具有较高的丰富度,能够让为全面、深入的了解抗美援朝战争中短兵相接的细节和过程。
再次,是可看性高。《志愿军:雄兵出击》所塑造的战争场面极为壮观,堪称国产战争电影的视觉标杆。一方面,影片注重战斗细节的刻画,将快速剪切、空中拍摄、景别交叉、烟火特效等战争片常用的影像技巧运用到了极致。如影片中的松骨峰阻击战,创作者便尝试让摄影师吊着威亚在空中拍摄,以此让观众获得穿梭于“枪林弹雨”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影片充分运用数字特效来展现宏大场面。如影片开头,美军第7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海面各色军舰云集,空中庞大机群轰鸣,每一帧都挑动着观众的情绪和神经。
《志愿军:雄兵出击》在对战争场面进行精心雕琢的同时,也对个体在战争中的情感进行了突出表现。可以看到,影片一方面详细刻画了毛泽东与毛岸英之间的父子情、李伊默和李晓之间的父女情以及志愿军战士们之间的袍泽情,另一方面则详细描绘了新兵杨三弟的成长弧光,展现了其从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到英勇果敢的成长蜕变过程。这些情感线索,有效激发了观众的共情与共鸣,进而使影片与观众建立起了共同体美学。
作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的诞生,离不开创作团队工匠精神的支撑。据悉,为了使影片达到精良的制作水平,创作团队对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心雕琢——不仅画了上万张的美术概念图,搭建了1万多平米的道具库,收集制作了25000余套道具服;还对每位角色的人物造型进行了深度思考,按照真实的人物原型对演员的颧骨、额头等部位进行化妆改造。正是这种锱铢必较的工匠精神,让影片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品质得到了有效保证。
诚然,囿于篇幅关系,《志愿军:雄兵出击》在人物关系塑造上仍存在一定瑕疵,但总的来看,影片对抗美援朝精神的书写,对战争场面的刻画,对人物情感的描写以及对各类细节的雕琢都具备较高的水准,称得上是一部诚意满满的标杆之作。
(作者饶曙光系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兰健华系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后)
文 / 饶曙光、兰健华
编辑/刘珞琦
责编/杜思梦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 3117342843(微信)
投稿邮箱 | zgdybxmt@qq.com
MORE NEWS
© 中国电影报原创稿件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